青春无悔 ——“呼玛知青风云录”阅读思悟

发布时间:2018-10-26 11:17:04


    为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,作为一代人的“老三届”,“上山下乡”已装入档案袋;功与过、好与坏、是与非,自有后人评说。虽有小平同志“三个不满意”的定论,但处于当时的国内形势,基本达到了解决就业、解散红卫兵运动的目的。广大知识青年,在边疆广阔天地学习、生活、战斗的经历,是他们的宝贵财富;他们坚韧的适应能力、顽强的坚守精神,更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家宝。

    面对冰天雪地,面对缺粮断炊,知青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,以坚韧不拔的毅力,适应陌生环境,在黑土地上生存、发展、壮大。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法官,特别是司法改革的关键时期,我们正是需要这种能力,适应新时期社会法治建设、司法改革发展的能力。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防线的把关者,党和人民对人民法官的要求会更高、更严、更细。司法改革的目的,是将法官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,真正投身审判业务;是解决审者不判、判者不审的审判机制,使审者真正回归正轨,并承担责任;是解决旧的管理体制,摆脱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。不论是何种目的,最终的实践者是法官,我们是否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。这就需要人民法官从提高法律应用能力、驾驭庭审能力、沟通协调能力、文书写作能力入手,适应司法改革新形势,真正做到案结事了,让当事人以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公平正义的能量。

    法官,看似光鲜亮丽,其实很清苦;看似稳稳当当,其实很危险。在社会各阶层中,法官收入不算高,司改后勉强能达到中游水平,法官不富裕;法官也有出入高档会所吃喝玩乐的欲念,但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拮据的钱包,法官不敢去,也不能去;公民法治意识与社会飞速发展的脱节,使法官成为他们仇视、报复社会的靶子,法官不安全。是我们没有能力另谋高就吗,答案是毋庸置疑的。我们可以到企业中担任高管,可以下海经商,完成资本原始积累,享受更富裕的生活,但我们仍端坐法椅、紧握法槌,在这片天地坚守着。因为,我们难以割舍界江、冰雪、森林、黑土地,这是养育我们的地方,是我们的母亲,不论多么贫穷,娘在儿不远行。因为,这里有我们热爱的事业,有我们为之奋斗的司法审判事业;我们是中国法治建设的见证者和实践者,更是一方平安的捍卫者。所以,我们坚守着,继承和发扬着,老知青们顽强的坚守精神。

每每与老知青谈起“上山下乡”的经历,他豪迈的眼神和不悔的答案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,仿佛自己就是那些知青的后来人,践行着青春无悔的誓言。

 
 

 

关闭窗口